人物简介:曾宗彦(1850-1912),字成焘,又字君玉,号幼沧,福建福州人。曾祖父曾晖春、祖父曾元卿、父曾兆鳌,是清代福州所仅见的四代直系进士。他在北京出生,但很早就回到福州生活。他的母亲王如瑛是语言学家王念孙的曾孙女,也是语言学家王引之的长孙女。
少年时期丧母后,曾宗彦考取秀才,并在光绪九年中举人及癸未科二甲第82名进士。这之后,他任散馆授编修,并在厦门和台北等地担任讲席。在他的一些诗作中,如《金门岛吊郑延平》和《台北夏日》,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政治上,曾宗彦支持戊戌变法,被视为维新派成员。他积极参与“闽学会”的筹备工作,并提出精练陆军的建议,这些都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此外,他还提出了振兴农工二务以及设立矿务学堂等方案,为百日维新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曾宗彦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在知府任内继续关注新政问题。在晚年,他返回故里居住,一生中的许多事迹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尽管他没有留下遗像,但他的诗文以其独特风格著称,而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一段历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