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连德伦,一个身穿着朴素中式长袍的高级工程师,在广州培正中学初中的教室里,他的一生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那些书页上记载着他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成长。

1959年,他离开了广雅中学高中校园,踏上了华南工学院(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的道路。无线电专业本科,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是一种奢侈,但对于连德伦而言,这是一个梦想。他用心学习,不仅学到了技术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1964年,他拿到了毕业证书,那一年他才28岁,但他的生命已经被编织成了不同时代的人物。接着,他又去了信息论专业研究生那里,这个领域对他来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行。在这里,他遇见了更多像他一样追求真理的人,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联系。

1968年到1970.5年的那段时间,连德伦换上了劳动者的身份,在上海警备区崇明岛富民农场工作。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地方,他没有放弃科学研究,而是利用业余时间替部队卫生所研制电针电疗仪,并向名军医学习针灸。这不仅锻炼了他的手艺,也让他明白了生活和科学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回到城市后,连德伦在上海邮电器材一厂工作,从事载波机、抗电磁干扰、光纤通信等工作。在这段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技术上的突破还是在管理上的创新,都离不开他对教育科研课题持续探索的心态。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为他们铺平道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前行。

如今,当我们回望过去,看看那些曾经走过的路,我们会发现连接每一个点的是那份坚持与热爱。连德伦,用自己的方式,一直在追寻着教育科研课题背后的答案,用行动证明了一切可能都是戏剧性的开始,只要你愿意去探索,就不会有平淡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