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汰(320年—387年),东莞人,少与道安、竺法雅等师事佛图澄。佛图澄圆寂后,法汰以师礼事道安。道安避难至新野,即命法汰下京。法汰与昙一、昙二等二十四人,沿长江东下。途中因疾停阳口,道安遣慧远前来问疾。 法汰至都,止住瓦官寺。晋简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开题大会,帝亲临,王侯公卿无不毕集。开讲日,僧俗观听,士女成群。法汰形解过人,风姿可观,含吐蕴借,词若兰芳,名士王洽、王珣、等皆表钦敬。 法汰于京,仍与道安维持密切往来,如法汰曾书问道安有关“三乘”、“六通”与“神”等问题,道安也于寻获《光赞般若经》后,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晚年所收,以提倡“一阐提皆有佛性”的道生最为有名。法汰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桓温任荆州刺史,派人将法汰接到荆州,治疗疾病。道安听说后,也派慧远前往荆州看望。法汰的病罢好一点,就去拜访桓温,桓温想与法汰长谈,就让法汰先等一下,他先接待别的客人。法汰因大病还未全愈,不能久坐,就坐着轿子沿厢房向外走,让人告诉桓温说:“风痰病又犯了,不能长时间谈话,下次再来拜访吧。”桓温赶快跑出来。把法汰接回来了。 法汰身高八尺,风度翩翩,谈吐文雅,词若兰芳。 当时有一个和尚,名道桓,很有才力。但却执心无义,他的观点在荆州一带很流行。法汰说:“道桓的观点都是邪说,应当破掉它。”于是招集当地的僧人。让昙一对道桓的观点进行驳难。昙一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层层驳难。道桓却仗着他的口才很好,不肯认输,从白天到傍晚,整整一天,也没有分出高下,第二天早上继续进行辩论,慧远登台,攻难数番,语言犀利,道桓觉得自己没理,脸色有些不好看,把尘尾扣在案子上,说不出话来。慧远说:“不疾而速,你是怎么想的呢?”在坐的人哄堂大笑。道桓的邪说,从此而息止。 法汰来到东晋京城,住在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他宣讲《放光明经》。在开讲的大会上,简文皇帝亲临讲堂,王侯公卿、文人名士莫不毕集。因法汰讲经超过一般的法师,名气很大,在开讲的那天,僧侣、士人、百姓成群结队而来。在三吴地区,来拜法汰为师和问学的人达到数千人之多。 瓦官寺的地址原是河内山玩公墓地,后荒废,在东晋哀帝兴宁年间(公元363年一365年),僧人慧力要来这块地,修建了寺院,当时规模很小,只有佛堂和佛塔。待法汰来了以后,又修建了很多房屋,还利用地势起了重门。汝南世子司马综,在离瓦官寺很近的地方,挖土掘坑,使寺院的重门下陷,法汰却并不介意。司马综终于有所感悟,亲自前往谢罪,法汰躺着接见司马综,傍若无人。许多名人贤士和朝廷重臣,如王洽、王询、等人,对法汰都是钦敬之极。 法汰在临亡前几天,忽然觉得身体不适,就对们说:“我将要去了。”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年)去世,时年68岁。烈宗孝武皇帝下诏书说:“法汰法师传道八方,泽流后代,奄然而逝,痛心于怀。可拨钱10万,为丧事所用,随由备办。”孙绰赞道:“凄风拂林,鸣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 法汰的昙一、昙二,两人都是博学经义,又对《老子》和《易经》都很有研究,他们与道安的高足慧远齐名。昙二早卒,法汰哭的很伤心,他说:“这是上天要‘颜回’死啊!” 法汰生前所著《义疏》并与郗超书《论本无义》,都流行于世。有人说:法汰是道安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