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郑桓公的人物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早年经历,史籍记载存在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他是周厉王之子,与周宣王有同母或异母的兄弟关系。然而,他的具体早年事迹却在史书中寥寥几笔。

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一件铜鼎被发现,上面刻着铭文,这份重要的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证据来了解郑桓公那段往事。他曾率领军队与北方部族猃狁作战,并取得了胜利,这一时期大约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间。

随后,他受封为郑国君主,在当地建立了一片新的天地。作为一位治国有方的君主,郑桓公深得百姓爱戴。在任司徒期间,他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了人们的心。

《诗经》中的《缁衣》,据说就是为了歌颂他的功绩而创作。这不仅表明了他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也反映出了他对文化艺术的推崇和支持。当时由于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加重对百姓剥削,而诸侯们也开始叛离,有人甚至怀疑国家将会再次陷入危机。

面对这种局势,郑桓公采取果敢措施。他询问太史伯:“如果我要逃命去哪里?”太史伯建议只有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地方可居,因为那里相邻的是贪婪好利但不亲附于其人民的小国,如东虢国和郐国。如果这些小国看到他掌权,他们可能会轻易分给土地。但最终,他选择迁移到西方,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地方,因为那里的人贪婪好利且难以久居。

尽管如此,太史伯预言未来齐、秦、晋、楚四个国家将兴起,其中楚国因其先祖祝融之功必将兴盛起来。于是,郑桓公同意迁移,并暗中筹划这项计划。在得到周幽王同意后,他派儿子掘突带上丰厚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最终成功获得五座城池,为自己的新家园奠定基础。不久,又下令居民原封地方迁徙,将家属及重要财产安置在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称为“虢郐寄孥”。

然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当申侯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镐京并杀死周幽王时,也伴随着郑桓公的一生悲剧性结局。在骊山之下被杀的事实证明,即便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也无法避免身处风雨中的命运。而他的儿子掘突继承父亲遗志,被拥立为新任首领,是为著名的郑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