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郑桓公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幅错综复杂的图画,其身份和早年经历在史籍中留下了不少争议。据记载,有三种说法关于他的出身:一说他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异母弟;一说他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同母弟;而另一说则认为他是周宣王之子。在这些不同的解释中,第一种说的可信度最高,被普遍接受。然而,对于他的早年事迹,史书却寥寥几笔。

直到1980年11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一件铜鼎被发现,上面刻有铭文,这份铭文记录了郑桓公的往事。他曾率领军队抵抗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了胜利,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间。随后,他受封为郑国君主,由周宣王赐予土地,即今陕西华县东地区。

作为司徒,他深得民心,并且对国家治理颇有建树。在位期间,他迁都拾地,并且根据《诗经》中的《缁衣》,可能是为了歌颂他的功绩而作。然而,当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百姓怨愤加剧,而诸侯也开始怀抱叛离的心思。

面对这一切危机,郑桓公预见到国家将再次陷入困境,因此提前做出了逃避计划。他咨询太史伯,最终决定向东迁移,以洛河以东、黄河与济水以南的地方为新的居住地。这一决策基于太史伯提供的地缘政治分析,以及对未来各国兴衰趋势的判断——包括齐国、秦国、晋国和楚国四个国家。

最终,在得到虢郐二君同意后,郑桓公带着家人及重要财产迁移到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这是著名的“虢郐寄孥”或“桓公寄�5295;”。但就在这个过程结束的时候,不幸降临了。在申侯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镐京之后,他们成功杀死了周幽王并俱同时夺走了郑桓公性命,使得这段辉煌而又短暂的人生故事随即画上了句号。他的儿子掘突继承父业成为新任君主,是为郑武公。而对于历史评价来说,无论是在司马迁撰写《史记》还是司马贞注解其书,都高度赞扬了他的政绩及其所获得百姓爱戴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