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其送往苏联腹地。这些偷袭行动展现了日本对深远目标的渗透能力。到了1943年,日本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战术,对美国本土实施了气球炸弹攻击,从此“飞象行动”全面展开。
为使气球穿越太平洋到达美国西岸,需要具备庞大的容积和抗耐力,以及精确的气象预测,以确定亚热带层中是否存在适宜的西风推动条件。在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的合作下,日本研制出了巨型气球炸弹,每个高10米、直径5米,用辣椒根强化糯米纸制成。这类似于冬季风驱动机制,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期间可利用这种自然力量。此时国内及东西地区的辣椒根和鬼芋被征用以满足需求。每个大型氢气球需使用600片纸条构建,其生产过程涉及数百万人力,其中包括裱糊匠、女学生、女工以及妓女,他们共同在东京都内的大建筑物如国技馆、日本剧场等参与制作。
为了监控这些发射出的氢气球,一些无线电探空仪安装于其中,这样基地可以通过发射电波来追踪它们,并检测最终落点。此举不仅展示了技术上的创新,也体现出对战斗效率提升的一种尝试。
1944年9月25日,大本营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施放这类特种武器的联队,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直接指挥。该团队部署在多个太平洋沿岸城市,并接到了从1944年11月初至1945年3月结束之间进行攻击任务。自11月1日开始,这些飞行装置投掷着炸弹和燃烧弹,其中包括15千克炸弹7500枚、5千克燃烧弹30000枚以及12千克燃烧弹7500枚。
据统计,在半年的时间里,即从11月1日起持续到翌年的3月底,共计向美国本土发射了16000多个这样的特殊设备,而这些都发生在地理位置广阔且人口稀少的地方,如华盛顿州、俄勒冈州或蒙大拿州等地,不幸的是,它们引起了一系列森林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
面对这一情况,加强信息控制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项关键措施,因为他们担心这种非传统形式的战争手段会引起公众恐慌,并可能被视作一种潜在威胁。但尽管如此,“飞象行动”的具体细节仍然未能完全封锁,最终影响到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