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郭乃岑(1896—1974),又名郭风琴,高邑县花园村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学术造诣和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社会瞩目。在那一年,他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这种卓越的品质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民英雄。
1931年,邢台十二中学以110元现大洋高薪聘请任教,本地知名人士及县长也试图商议邀请他担任教育局长。在面对两项选择时,他毅然放弃了优厚的高薪,不计较月薪只有30元的报酬,欣然接受了县教育局长职务。他的这种决断与坚持,是对个人利益的一次巨大的牺牲,也是对民族教育事业的一次重大贡献。
郭乃岑任职期间,他深入各个学校,常听教师讲课、辅导。他还举办乡村教师讲习班,请休假大学生讲课,以提高教师们的文化素质。他从北京聘请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到县女子安全小学任教,从此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此外,有五六名学生考入邢台中学继续攻读,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芦沟桥”事变中,当日军侵占了高邑时,郭乃岑不愿为日伪政权任教,因此辞去了工作回家务农。他决定保持民族气节,即便生活困难也不向敌人求援。这份坚定与智慧,让他成为了一代人的楷模。当1945年日军投降后,一些知识分子因为对党政策不理解而盲目弃家外走,但郭乃岑并没有跟随他们,而是写信规劝许多人回来参加工作。他的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有着深刻认识,以及无私奉献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郭乃岑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调至南岩中学任教。在那里,他继续传播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直到1974年病逝,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征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般的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