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岑(1896-1974),原名郭风琴,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花园村。1919年,他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他的教育事业中,他展现出了坚定的理念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他曾在1931年接受邢台十二中学的聘请,以110元现大洋的高薪来任教,但他拒绝了这份优厚的报酬,选择留在家乡担任教育局长。郭乃岑不仅只关注自己的工作,还深入各个学校,亲自听教师讲课和辅导学生,并且举办了许多乡村教师讲习班,让休假大学生来到农村地区进行教学,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农村教师的文化水平。

他还从北京特别挑选了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到县女子安全小学任教,这一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该校的情况,有五六名学生甚至考入了邢台中学继续学习。这一切都展示了郭乃岑对教育事业贡献巨大的精神和实践。

然而,当“芦沟桥”事件发生后,日本侵占高邑,郭乃岑没有被日军迫使成为他们的心理战士,而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写信劝说那些不理解党政策的人回到家中参与社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最终调至南岩中学任教直至去世。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尽管面临着战争与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从未向敌人求援,也从未放弃过为国家服务的事业。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抗日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郭乃岑都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人物,是我们应该尊敬和学习的一代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