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的历史小说评价:从董沟到豫剧之巅

1923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市董沟。1932年5月,她随父亲张福仙搭班开始拜师学艺,学习武丑、小生、须生技艺,并专注于演绎花旦角色。1933年初,她加入了太乙新班,向王金枝、徐双槐求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常香玉逐渐崭露头角。她凭借出色的文武兼备技巧,在开封闯荡并成为太乙班的主演之一。在《泗州城》的连台演出中,她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确立了自己在豫剧界的地位。

1937年2月,常香玉与张福仙、王振南、史书明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为抗日战争期间宣传民族精神和抵抗外来侵略贡献自己的力量。1941年秋,她初次遇见崔兰田,并与汤兰香合作演出了《贩马记》。

1944年6月3日,常香玉与陈宪章结为连理,他们在西安东大街正大豫饭庄秘密举行婚礼。此后,她给予丈夫全力支持,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个人生活方面都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一面。

1951年8月7日,当时任豫剧院长的常香玉率领她的剧社开始了一场全国巡回演出,以捐款购买战斗机支持国家建设。这次活动深受国人的欢迎,不仅提高了她个人的知名度,也促进了豫剧文化的发展。

1959年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常香玉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为大会表演了一场 豫剧《破洪州》,这进一步巩固了她的艺术地位。她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主席,以及河南省文化厅艺术顾问等职务,是一位杰出的戏曲教育家和领导者。

1996年的河南省第三届文代会上,被推举为省文联顾问;同一年,还被选为中国戏曲学会名誉委员。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物传记:

人物评价

文化功勋:作为一个时代女性,与丈夫共同创办“ 香玉剧校”,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对于豫剧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艺术成就:她对豹子调唱腔有独特理解和运用,使得这种唱腔更加丰富多样。

社会贡献: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捐助战斗机项目,让她的名字成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一部分。

个人魅力:无论是舞台上的花旦形象还是生活中的坚韧品质,都赢得广泛赞誉,是一位真正具有领导力的女性代表人物。

作品介绍

影视作品:

《花木兰》(1956)—饰 花木兰

《人欢马叫》(1965)—饰 大娘

《常香玉》(1980)—纪录片,由段洪导演

《古典之光·常派》系列(2004)

代表性角色及作品:

- 打土地(1938)

- 秦雪梅吊孝(1945)

- 拷红(1945)

· 李双双(1964)

· 人欢马叫(1965)

技术特色:

唱腔特色: 常派结合祥符调古朴醇厚风格,同时吸收其他京劇元素形成独特唱腔风格。

润腔方法:

装饰音润腔

鼻音润腔

顿挫润腔

力度及速度润腊

音色润腊

情感反应润 腨

遗产保护与继承:

自1979年代起至今,一直致力于保护并推广经典作品,如《李双双》、《拷红》、《白蛇传·断桥》等,这些都是她留下的宝贵遗产。同时她积极指导后辈,使他们能够继续发扬这一流派,为未来的世代留下更多精美的声音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