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一个俄罗斯大使团来到荷兰的萨尔丹,这个城市以其强大的造船业闻名。尽管他们的外交任务并不多,但他们总是不断地询问关于造船的问题。这位使团中的一个青年人,以木匠的身份在当地的一家工厂工作,他名叫米哈依洛夫,自称是一名水手,是使团的一个下士随员。在与官员通信时,他会盖上一枚图章,上面刻着“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这种情况让当地工人们非常好奇,他们私下议论说,这个人究竟是谁?最终揭晓的是,这个木匠就是未来的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他的童年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1682年,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凡一起被立为沙皇,但不久后,大权便落入了他的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和母亲被迫隐居在莫斯科附近,过起了一种“体面的”流放生活,不再参与政治。
从小,彼得就接触到了许多外国人,对西欧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他还热爱军事活动,与伙伴们经常进行军事游戏。为了方便操练,他们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一支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一支叫谢苗诺夫斯基兵团。当这些童子军长大后,它们成为了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这对索菲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她试图策划叛乱,并计划杀害彼得。但是在1689年的叛乱中,彼得率领他的童子军击败了叛徒,最终夺取了政权。
这个时代正值商品经济逐渐兴起,全俄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但是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俄国至少落后半个世纪。此时,要想改变封闭状态并扩展海外贸易,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建制。于是,在1698年返回后的彼得大帝开始了一系列改革,以促进现代化和西方化。他吸引西方技术人员来华,并派遣年轻人才去学习他也鼓励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城镇扩张、资产阶级增长影响力。
在其统治期间,彼德创立了一支可观海军建队伍,并按照西方模式改组陆军,加强火器配备实行现代训练法。此外他还推动民政改革,比如提升公务员要基于工作表现而非世袭地位。在社会问题上,也主张实行西方式化,如禁止蓄胡须、穿戴西装等政策虽然遭受反对却带来了长远影响,让贵族统治下的俄国逐步接受西方风俗文化。
此外,还对教会进行部分改革,并且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科学发展引入儒略历改良文字母成立第一份报纸等举措。而且他也对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北部与瑞典交战取得波罗之海口位成为欧洲强国之一最后尊称为“祖国之父”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帝国”。
很快之后,在征服瑞典所获土地上建新城市圣彼得堡1721年将首都迁至莫斯科,从此圣佩特堡成为了与欧洲交流主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