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那段辉煌岁月,我的心中充满了对京剧的热爱和敬仰。1946年,我有幸观赏马连良和张君秋共同演出的《苏武牧羊》,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马、张、梅派戏曲的独特魅力,这份吸引让我终生难忘。我还与马最良先生在兰州探讨京剧艺术,得到了宝贵的启示。此外,与王震先生一起向马连良先生请教,也是我人生中的重要经历。
随后,我投身于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在1953年的奋战中受伤后,我被转院治疗,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所医院里与其他几位战友同住。那时,我们结为了兄弟般的情谊,尚小云兄妹也曾特意来看望我们,并成为我们的朋友之一。
回到国内后,我继续追求我的梦想。在1955年的一场演出中,我饰演诸葛亮在《借东风》中,再次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这段时间内,我还常去兰州金兰京剧院欣赏戏曲,其中我结识了陈永玲先生,并与好友王震一同向他请教 京剧知识,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门艺术。
1961年,我与王震一起学习探讨,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京剧的话题文章,如《论古今中外戏曲》、《京剧马派浅谈》等。我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用心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那些日子里,每当我提起尚小云兄妹时,都会感到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我人生的指南者。
直到1976年,当大潮澎湃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名声都被翻开,但我却一直保持沉默,因为即便是在逆境之中,那份坚定的信念,让我选择用笔来战斗,用文字来反击。当那份平反通知书抵达我的手上时,是一束温暖光明,一道通往自由之路的大门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