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位列“后太子”的人物,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极端的决定。这是一种流氓式的性格。那么,这些历史上的“后太子”为何会拥有这种性格?而且,为什么这些具有流氓性格的人往往能够成功地成为“后太子”呢?通过几个熟悉的例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分析这个问题。
扶苏是秦朝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胡亥的大哥。在那个时代,虽然尚未形成儒家提倡长兄为父的传统,但长幼关系依然很重要。起初,胡亥对大哥扶苏还是比较尊敬和恭敬。但随着赵高等人的蛊惑,他开始谋划篡夺皇位。这时候,他露出了他的流氓本性,并利用这一点来与大哥进行斗争。相比之下,扶苏作为大哥,是一位仁慈且优柔寡断的人,因此他被轻易地击败了。尽管扶苏是秦始皇合法继承人,但胡亥却能说得上是秦始皇精神上的合法继承人。他与秦始皇更接近,而不是从能力和才华方面来看。
同样地,在隋朝的时候,大哥杨勇并没有胜过二弟杨广,因为杨广是一个五毒俱全的流氓,而杨勇则不够成熟,不够狠辣。而李世民杀掉李建成,也使用了类似流氓的手段,只不过比其他纯粹的流氓要高明许多。
这些例子的出现,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那些杀掉自己的亲兄弟、夺取帝位的人们,他们通常都是什么类型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
答案可能就在于这样一个观点: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最吃得开、最自由的是英雄与流氓。在这个世界里,只有英雄和流氓才能真正跳出笼子的束缚,而良民和仁者则只能在笼子里画圈圈,没有机会真正逃脱。如果说封建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笼子,那么英雄和流氓就是这片天下的主人,而普通百姓只能任由命运摆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使是在干掉亲兄弟之后,“浑者通吃”,这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个游戏规则。而对于那些想要成为君主的人来说,无论他们是否用手段残忍,都必须证明自己能够稳坐龙椅,这便成了检验他们是否合格标准之一。
所以,当我们回顾那些史书中的名将或名臣时,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所展现出的各种角色——既有正义无畏之士也有狡猾善变之徒,有拯救国家也有人制造混乱。不管怎样,他们都活跃于那片充满戏剧性的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其身处何种位置,其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相同: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地球上生存下去,又如何让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认可?
最后,让我们再次提醒自己,这个世界并不简单,它充满了矛盾与挑战,每个人都是它的一部分,每个选择都是它的一环。而当我们试图解读历史时,或许就应该更多关注其中隐藏的小小变化,以及它们带来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