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其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

天启二年(1622年),三十八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赏识,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以写其胸中磊落之气。

袁崇焕案追究责任,原大学士钱龙锡亦牵连论死。事发,举朝无敢出一言者。唯黄道周激于义愤,中夜草疏,为钱龙锡辩冤。他此次抗疏几坐重典,但也绝不因此就为袁崇焕进行任何开脱,他指出:袁崇焕以七阅月之精神仅杀一毛文龙,而欲以五年不动之期坐收全胜身卒磔死,为天下笑。

崇祯九年召复原官,并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在南明弘光朝任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当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时,他返乡筹兵对抗清军。

隆武元年九月十九日,与清兵抗击,最终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狱中。不久病逝临刑前留下遗言"纲常万古节义千秋"临刑时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被赠谥忠烈赠文明伯并立闿忠庙树中兴大功坊在百余后清乾隆帝追谥忠端。

人物评价方面,有宋荦称其楷法尤精能绘画;李光地则批评其虽当时用之恐无益于乱亡,只是意气相竞,没有实际效用;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但缺乏实用性和政治敏锐性。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如李光地等对他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他虽然有才华却未能有效影响国家命运,更主要的是他们对于他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在历史上,由于他坚持正义且没有屈服于敌人的态度,所以一直被视为民族英雄之一。而在文化艺术领域,他的诗文隶草作品都颇受推重,在当时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