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由杰出的史学家班固所著。它从汉高祖刘邦的开创,延续至平帝和王莽的结束,详尽记录了西汉王朝漫长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史记》的基础上创作了《后传》六十五篇,而班固则继承并完善了这一工作,将其发展成为一百卷厚重之作。在班固去世前,《汉书》的八表与《天文志》尚未完成,这部分内容由他的妹妹及其他同仁们补充填写。
该作品大体遵循着《史记》的结构模式,但将其世家类别融入到列传中,并对分类体系进行调整,以便形成纪、表、志、传四个主要部分。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的四个“十志”规模更为宏伟,与以往任何一部历史著作相比都显得格外庞大。
值得一提的是,《汉书》不仅吸取了诸多先前的历史著作之长,而且依托于强大的学术基础,即使是在叙述方面也追求精确而又条理分明。不过,由于班固在政治上的立足点依附于权势集团中的窦宪,并对功名利禄有着浓厚的追求,他在撰写时倾向于颂扬权势集团,同时迎合当时统治者的意愿,从而削弱了一些他时代前辈,如司马迁等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