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卢杞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父亲是天宝末期的东台御史中丞,曾因安禄山之乱被迫自杀。卢杞自己也曾经历多个职位的更迭,从清道率府兵曹到殿中侍御史,再到金部吏部二郎中,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权力的博弈。

卢杞虽然外表不凡,但他却有着出色的口才和辩论能力,这使得他在官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在一次与时任宰相郭子仪见面时,郭子仪因为害怕卢杞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所以当时就屏去了所有姬妾,只留下几个亲信人员陪伴。这个行为显示出郭子仪对卢杞的警惕和忌惮。

后来,当德宗年幼的时候,杨炎、卢杞一起被委以同平章事的地位。但由于杨炎对卢杞的不满,以及后者阴险狡猾的手段,最终导致杨炎被贬死,而卢杞则继续掌握大权。他还试图排挤另一名忠直且受重用的宰相张镒,以巩固自己的位置。

然而,不幸的是,为人正直且深受德宗信赖的颜真卿,因其忠诚而遭到了盲目反抗李希烈叛军的人民所杀。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政府失望的情绪,并导致了更多批评指向于当时掌控政局的大臣们,如赵赞等人。

随着时间推移,人民对于政府高层腐败现象日益愤怒,他们开始质疑那些涉及奸商、僦质以及过度征税等问题的事务。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了赵赞作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期间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比如间架、除陌等措施,这些政策引起了人们强烈反感,并最终导致了赵赞受到牵连,被贬为播州司马。

最终,在一次由朱泚发动的大规模叛乱爆发后,当局意识到需要改变策略并重新审视前几年的决策。当时,对于怀光此次入京作战是否应该放行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系列误解与混乱,最终导致怀光心生异志,最终被认为是由盲目追求个人利益而造成的悲剧。此事件再次证明了通过公开讨论和批评,可以帮助纠正错误并促进更好的决策过程。

尽管如此,在整个历史记录中,有关LUO QI 的记载显示,他一直是一个令人敬畏但同时也让人不安的人物,其形象在人们心中的复杂性格描写仍然存在于人们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