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凯雷作为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他回到家乡,考虑到当地极端气候、丰富黏土资源以及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利用改制的黏土和人力,他为家乡建设了一所小学——甘多小学。这个图书馆采用了当地瓦罐制成的屋顶。

凯雷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他认为,家乡的传统建筑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而黏土和茅草,只要稍加改进,就能成为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他设计时既保护了当地资源与文化,又凸显了本土意义。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曾获得普利兹克奖,其获奖语这样写道:“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凯雷为那里的人们开创了可持续发展建筑。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奉献者,他通过美观、谦逊、大胆和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在经常被人们遗忘的地球角落里,为无数居民带来了生活改善,以及超越建筑学范畴之外的馈赠。”

凯雷接受这份荣誉时感慨地说:“我是一位建筑师,更是一名奉献者。”他的奉献源于他家的乡情,还有对家的热爱与思念。当年的甘多小学教室拥挤且闷热,但7岁那年的假期结束后,他开始不再愿意去学校直到挨家挨户道别村里的妇女送给他他们仅剩的一枚硬币。这让他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坚持苦读。

现在57岁的凯雷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的优秀作品,如伦敦蛇形回廊、科切拉音乐节装置艺术等。此外还有马里国家公园、肯尼亚“狮子”初创园区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以当地白蚁群建造高耸土丘为灵感的一座通风塔确保凉爽度与舒适性,同时综合考量生态可持续性、造价及实用性对材料和技术影响。

然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他为家乡设计的事业,因为它解答了在资源极度匮乏情况下的建筑呈现方式。凯雷认为,最好的材料不是现代最高级,而是粘土和稻草,因为它们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用它们修建出的房子才是最佳设计,即适合气候、文化及生活需求。

甘多小学图书馆采用瓦罐屋顶,不同于以西方风格为标杆的大部分今天建築。而对于非洲来说,如果我们使用传统技艺,他们会觉得这是阻止发展或拒绝现代化。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当真正住在农村的人们,他们以自然亲近方式生活着。这意味着真正创新需要回溯传统尊重自然,同时实现现代化路径就是激活这些传统技艺。而这样的思想也将对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