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唐朝的穆宗登基,历经八代皇帝,其中有七位是被宦官所拥立。然而,这并不是唐朝衰败的唯一原因,而是一种更为深远的社会问题。《新唐书》中记载,自肃宗至昭宗近百五十年间,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与宦官势力有关联。在这个时期,有些明智如唐宪宗的君主甚至直接死于宦官之手。这段历史揭示了宦官如何肆意篡改遗诏,将自己心仪的人物推上王位,这成为了那时代常态之一。
在这期间,如李辅国、仇士良等宦官,他们在各自担任时期内,不仅影响朝政,还掌控着军国大权。显然,对于整个王朝来说,“安史之乱”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宦官一直潜伏在宫廷和政府之间。
唐朝历史上,皇帝对于宦官势力的扶持主要发生在肃宗李亨和德宗李适两位君主时期。在前者的统治下,他试图将宦 官引入到政治决策中,而后者则把禁军完全交由他们管理。这两位皇帝对宦官势力的支持无疑加速了其力量的膨胀,使其最终摆脱了皇权限制,并反过来夺取原本属于皇帝的一部分权力。这说明,即便是最高领导人,也可能不自觉地促进了一种极端结果。而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则主要源于当时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唐朝中的宦官之争对该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让人感慨的是,那些牢固的地盘竟然得以维持,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那些曾经的大臣们曾经得到过来自高层(即使是不自知)的鼓励。此外,那些曾经左右命运的君主,如肃宗、德宗,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灭亡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