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三与樊锥同为清朝末年拔贡出身。戊戌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思想,创办了时务学堂、南学会及时报馆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和石蕴三都参与了这些活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被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遭通缉。他们逃至山区避难,最终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参与了汉口起义,但因追缉不得不再次逃往上海。在那里,他们得到了蔡锷的资助,并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留学日本初入弘文师范学校,后转入法政大学。此后,他先后加入同盟会并自称“苍石”,表达其反清的决心。

返回中国后,石蕴三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组织成立湘学会,以鼓励学生反抗清政府。他还在长沙与其他志士一起创办了驻省邵阳中学堂,并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兼课。但由于禹之谟被捕,他又不得不逃往上海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在宣统三年(1911年)的广州起义失敗後,他深感愤慨,不畏牺牲地撰写挽联以表明自己的忠诚和勇气。

辛亥革命胜利後,他受到黄兴和宋教仁等人的劝说进入政治领域,在湖南都督谭延闽推荐下曾到北京观察机关学习,但最终婉拒官职。他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在4年的民国初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如《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并且成为教育部长范源濂聘请的人选,从而任总纂。他还教授湖南大学并著有多本书籍。

然而,“一二八”事件中,一些他作品的地版遭受日本飞机轰炸,而存放在湖南省的版本也在1938年的长沙大火中被毁掉。随着日军侵占中国东部地区,1949年的战争使得他生活困顿,无奈之下辞去工作回乡居住。在战后的几十岁里,由于健康问题而无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最终於1948年7月病逝,《人物大辞典》对他的生平进行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