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讲到明清易代,不一定是以李自成进入北京作为明朝覆灭的标志,若按照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被俘来看,那么明朝又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名义上是这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出过专刊,讨论过史学研究碎片化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应该只注意很细小的问题,否则研究就陷入碎片化;另一方面,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研究必须从小问题着手,否则你说的话是否有根据、有道理就值得推敲,所以小事件和大叙事如何结合起来,是所有的历史学家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所讲的问题,就是试图从这方面入手做一些探索。“永历西狩”的“西狩”是什么意思呢?古代国君逃亡不叫“逃”而叫“狩”,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也叫西狩。永历皇帝在广西即位,小朝廷不断西迁,从贵州到云南,再到缅甸,这个过程就叫“永历西狩”。这件事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它却是对南明晚期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关于忠诚与权力的故事。

自从逃到贵州后,这只是一个空头政权。在《残明纪事》中说,“王自入黔,无尺土一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历皇帝的朝廷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小政权,他们应该说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这是其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1646年 永历政权建立之时,在明朝旗号下的各种势力还控制着中国西南的大部分地域,并且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台海地区)也处于强势地位。在永历称帝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明朝亲王——鲁王朱以海,在浙江东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死后,该政权礼部讨论给他什么谥号时,说:“今圣天子远在滇云,大路阻梗末繇上请姑同岛上诸文武叙王本末及生薨年月勒石藏诸圹中指日中兴特旨赐谥改葬也。”(《监国鲁王圹志》)这就是说,即使鲁王政权虽然建立比永历政权还早,但是也认可永历是正统,而自己只是他的部下。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及,那就是国际上的承认。尽管清军占领了北京,但很多国家仍然承认南京政府为合法政府。这一点对于理解当时国际形势以及各方对此次变动态度至关重要。此外,当时许多反抗力量,如张献忠、大顺军等,都曾一度支持或效忠于南京政府,这进一步证明了其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当然,由于这一切都发生在非常复杂和动荡的时候,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平静后的景象。但当时的人们面临的是无尽争战、分裂与混乱,他们追求的是恢复那个他们认为正确的事物,即他们所谓的情义之邦——中华帝国。而这些追求,最终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