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袆——与宋濂齐名,共同主编《元史》。王袆的先祖王彦超,在五代时期曾任越州节度使,因避乱而迁居至会稽(今绍兴)的凤林乡。随着子孙的繁衍,所居之地便被称为“王村”,位于今义乌南部毛店镇朱店村。到了王袆的祖父那一代,他已在义乌县城内定居。
他的祖父、字威仲,是一位深通经籍、专研朱子的理学家。他曾担任过东阳和常山教谕,以及石峡书院山长,以其高尚的学术水平和卓越的教育能力受到尊敬,被誉为“南校先生”。王袆的父亲、字怀璞,也是一位精通经史的人物,他曾是婺州路儒学训导,并后来成为常山教谕。他生有三个儿子:王裕、王袆和王补,其中 王裕居长,而 王补居幼。
宋濂在《送黄子充字序》中提到,“蔽膝”即古代围裙,最早用兽皮制作,后来改用布帛取名为“蔽”,正是为了保存古文化的一种方式。此外,他还提到黄溍对待他并非师徒关系,而是一种同道相待的情谊,他们之间交流以先生相称。这也反映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彼此对对方文才足智双全的认可。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开始认识到 王 袆不仅受命于师,还能够独立撰写文章,无论是求助于黄溍还是直接向其他人寻求帮助,都会通过 王 袆来实现,这让他的文名愈发远播,与同门好友宋濂齐名。在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面对国政腐败及民众困苦的问题, 王 袆感到忧国忧民,便撰写了一篇长篇文章,对朝廷治国方略提出自己的见解,该文内容详尽,为数千言之多。当时他北上大都(今北京)将其呈献给朝廷。
综上所述,关于这个人物,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探索,不仅要关注他的家族背景,也要考虑他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