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的阿盘提国,有一个名叫迦旃延的婆罗门,他出生于一个富裕且受到尊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国师,家中拥有广阔的土地和成百上千仆役,是当时最有权势和财富的大户人家之一。迦旃延原名那罗陀,他是家族中的第二个孩子,因此人们开始称呼他为迦旃延。
他的哥哥也是一位聪明才智非凡的人,在外游历多年后回到了故乡。他自信自己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学术方面,更是博学多闻。在一次公开讲吠陀论时,发现了弟弟迦旃延竟然能与他对台而无碍地辩论,并且赢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这让哥哥感到不满,便向父亲投诉说:“我已经游历过很多国家,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我的名字却被弟弟抢走了。”
面对这种情况,迦旃延解释道:“学习是为了传播,不应该因为私心或嫉妒而阻止。”他还劝导自己的哥哥不要嫉妒,而应该共同探讨学问,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境界。他们父母最后决定将迦旃延送到南方优禅耶尼城附近频陀山阿私陀仙人的处习习法。
关于迦旃延的一生,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具才华和精通各种古文字的人。当有一座古碑出现,上面的文字无人能识,他便以轻松之态应征并成功解读碑文。但是,这次经历让他认识到真正理解这些文字所需的是更深层次的智慧,所以他前往竹林精舍请教佛陀。
佛陀详细解释给他听,那座碑上的内容其实是在讲述断绝烦恼、证悟真理的道路。这样的见解深深触动了迦旃延,使得他更加确信自己追求的是正确的事物。他开始积极参与佛教传播,并因其卓越的地位成为“议论第一”。
据《贤愚经》记载,当时波罗奈国有一位贫穷老妇,因无法生活下去想要结束生命,被一位慈悲为怀的人救助并教会她如何通过布施获得幸福,最终使她升入忉利天宫。这则故事展现了迦旃延善巧方便的心机,以及其在弘法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舅父阿私陀仙人曾预言,将来大觉者的佛陀将要降临世间,而这正如同今天发生的事情。然而,当阿私�田仙人去世后,尽管社会上对他的尊重与供养不断增加,但由于没有得到真正启示,他错失了一次机会亲近大觉者,从而可能达成更高层次的心灵成长。
随着时间推移,一块神秘石碑上的偈文再次引起公众关注。这份偈文包含了一系列抽象的问题,如“王中之王是谁?”“圣中之圣是谁?”等,其答案似乎需要超越常规思维才能找到。不幸的是,即使拥有如此卓越能力和知识背景的人,如迦旃延,也无法提供确切答案,因为这个偈文实际上指涉的是一种超脱尘世认知状态的问题。而这一点正反映出了人类对于宇宙奥秘寻求真谛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