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日本武士时代,成为敌人的战利品无疑是最不幸的命运。即便是一般的将领,也会视之为荣耀中的宠儿,那些元帅的话语岂能没有倍感无奈和忍耐?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成仁于不得已”的勇气,正如二战时期的德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他选择了忍辱屈膝投降。
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保卢斯,由于后台和支持,他从一名顾问起步,最终通过自己的能力,一步步攀升至纳粹德国高层,甚至影响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这位深受信赖的顾问,在实际指挥战斗方面却未能展现出相同水平,只因他错过了对希特勒那次关键时刻的大胆提醒。
1942年1月,希特勒晋升保卢斯为第六集团军总司令,这个团队在东线战争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有33万兵力,是希特勒的心头肉。但保卢斯却在接下来的作战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犹豫,最终导致了与希特勒关系紧张的情况。
事实上,当时斯大林格勒已经陷入混乱状态,希特勒梦想着以一击重创苏联,但他的第六集团军被调往偏远地区。战斗开始时一切看似顺利,但随着苏联发起猛攻,将德军逐渐推向巷战。随着严寒和物资短缺,加之苏军强大的压力,保卢斯所率领的第六集团军陷入绝境。
1943年1月10日,当苏方发动第一次围剿时,尽管保卢斯试图向希特勒求援,但未获回应。在此期间,一直坚持到底但最后失败的是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认为自己不会让步。而为了鼓舞士气,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提升保卢斯为元帅,并附带了一句:“希望您因为这项荣誉而结束战争。”
然而,此刻的一切都显得多余,因为就在这一天之后,即第二天早晨,对于即将提升为元帅仅数小时前还遭到包围并面临毁灭性的情况下的保卢斯做出了屈膝投降,这成为二战历史上的第一位投降的德国元帅。当苏方宣布俘虏了一位德国高级将领时,他自豪地纠正说:“我是元帅,我刚刚获得这个称号。”当听闻这些消息后,不仅是普通士兵,还有最高统治者也感到震惊,他们默哀四天,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悲痛。
虽然如此,这样的例子并不常见,没有人愿意像他那样屈服,而是在死亡或失败面前选择逃脱责任。弗里德里赫·冯·波留兹(Friedrich von Paulus)不仅开启了一道新的风潮,也成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他接受审判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表示,“如果要比照我的功绩”,“那么那些抵抗侵略、追求公义与平安的人们更值得尊敬”。1957年2月1日,他在东部去世,从此结束了他光鲜亮丽但交织满奇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