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邮政文史馆的珍贵藏品中,有一件年间中华邮政坎肩,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宋辽对峙时期。在那个时代,静海县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早在东周时期,就有先民活动。当汉朝初年将县名改为东平舒,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的时候,将乾宁县并置军,并在宋大观年间成立了靖海县。而到了明洪武初年,又将其更名为静海县。
公元959年,当后周周世宗北伐辽国,成功获得南燕全部土地的时候,他奠定了北宋与辽之间以界河(现在的海河、大清河)作为界线的基础。在那时候,天津地区正处于双方交界的地方,因为界河以北属于辽幽都府(后来改称析津府),而界河以南则属于北宋高阳关路乾宁军和沧州清池县。为了防御辽兵的掳掠和骚扰,宋朝政府在塘泊方向上设置了一系列用于军事防卫和交通邮驿等任务的小型据点。这些据点包括清池县中的钓台、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等五个寨子,以及乾宁军中的钓台、独流北、当城、沙涡、百万涡等六个寨子。
太祖赵匡胤建立起新朝之后,他下令“诸道邮传以军卒递”,实行“以军卒代民役”的制度,从事邮驿事务的人员被称作“铺兵”。静海县境内的大运河畔还有一个奉新驿,它是由邑令尚朴在明永乐三年(1405)设立的,这里既有水陆两种交通方式,也担任着重要的地位。在奉新驿附近,还有一些关于杨家将与他的战斗遗迹,如三女寨,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
《沽河杂咏》这首诗中提到了:“燕山府里界河横,辽宋分疆是武清;海口叉连三女寨,古来天堑最分明。”这说明了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在这里边境不断变动,而边境上的战事也频繁发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战争故事,也反映出了边疆地区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