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以字鸣犊或称鸣铎。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生卒年份不详。他的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期。他因为有着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的采邑,所以历代都将他视为阳曲人。在家族传承中,窦氏被认为是夏朝少康的后裔,因为他们曾经遭遇困难,一直逃到了一个洞穴中得以生存,因此以“窦”为氏,这种命名方式流传至后世。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关系紧张,不尊重中央集权,而士风日渐下降。但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窦犨却依然坚守礼治理念,对教化持有极高评价,并以辩才著称。他倡导的是一种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晋国乃至周边国家都有一定的影响,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

然而,与赵鞅等正卿们政见不合。当时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军功等措施,大刀阔斧地革新旧制度,使得他实际上掌握了晋国的实权。与此同时,窦犨作为卿以下的大夫,他对赵鞅的一系列改革持批评态度,并对其行为感到不齿。这一点可以从《史记·赵世家》中的故事中看出。

在孔子准备前往晋國谒见赵鞅的时候,他听闻了关于窦犨死于赵家的消息,因此改变了行程而去。此后的千百年里,人们一直怀念着这个贤大的人物,将他奉为圣人和神灵。据说,当年他还曾率领当地民众解决汾河水患,为人民带来了安宁与繁荣,现在横渠就是由他开凿的一个引水工程,它一直成为村落名字的一部分,即使到今天仍然使用同样的名称。

现在太原冽石山下的汾河东畔,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而建造。这座祠宇保留着元代古朴庄重典雅宏敞的特色,但是已经不是原先建筑。在唐之前,此处就已建有祠堂,而元朝时期,这里的祠堂更名为英泽祠,并且多次扩建,最终追封其為“英济侯”。这绝非简单的人物崇拜,而是一种对功臣永久纪念和尊敬的情感表达,是封建文化中非常珍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