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低工资的时代,要想让从事高危工作的人勇敢地冒险,戚继光采取了一个成功的策略,那就是通过高额的奖金来激励士兵。明朝时期,戚家军就是实行这一策略的一个典范。
戚继光给他的士兵定的工资极其微薄,只有每年十两银子,这个收入甚至比农民打短工还要少。然而,在那个重文轻武、压制军备的环境下,戚继光又怎么能提出申请更多的军费呢?一不小心就会有人揭发他。如果只支付这样的微薄报酬,士兵们自然不会为了国家卖命,他们可以选择去做普通农活赚取同样的收入,所以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前线战斗呢?
唯一有效的手段是设定高额的奖金。理想和教育很重要,但没有物质奖励,就无法吸引成千上万的人甘愿为国牺牲。因此,戚继光开出了非常诱人的赏金:每杀死一个倭寇,就可得30两银子;杀死10个倭寇就有300两;而100个倭寇则可获得3000两。
这些钱是由12名队员中,每个人都有份,每人根据自己的岗位分配。这一点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按人头平摊”不同,而戚继光却似乎预见到了这种制度,并将它应用于自己的体系中——按岗位发放奖金。
这12名队员被分成前线和后方两个部分,一线主要由8名士兵组成,其中包括2名持牌手、4名长官和2名狼筅手,这些人负责战斗大多数时间,因此他们拿到最大的20两赏金。而后方则有短刀手2名、伙夫1名,如果有人协助小队作战,则鸟铳手也会得到2两银子的奖励,其余金额归队长所有,他也是获得最多的一位。
这样的制度意味着,如果一年内全队累计击败60个倭寇,那么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变得富裕起来,比如一线岗上的8位士兵,每人至少能够获得150两银子,这等同于国防部长级别的待遇。此外,还有一种不固定但可能丰厚的地方式,即战场上的“财宝”,如果发现任何贵重物品或者其他财富,可以平分给全体成员(除了队长),这样一种软性收入虽然难以估量,但对于那些需要面对无休止战争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在这个系统中,即使是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也能够找到一些欢乐和满足感,因为即使是一点点,也比什么都好。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没有触动现有的王朝制度,也没有改变士兵们对待战争的情绪,却巧妙地把一个人人讨厌的事情变成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