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它们送往苏联腹地。这些“飞象行动”不仅针对了苏联,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美国本土的偷袭。为实现这一壮举,气球必须具备巨大的容积和抗耐力,并且需要精确的气象数据来确定能否穿越太平洋。在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的合作下,他们制造出了高10米、直径5米的大型氢气球炸弹。这类特殊飞行器利用冬季西风作为推动力,每个大型氢气球需要600根纸条制成,并需数百万人参与制作。

为了生产这些庞大的氢气球,日本占用了东京都内的一些重要建筑物,如国技馆、日本剧场等,并动员裱糊匠、女学生、女工以及妓女参与这项工作。几百万人共同努力,最终制造出大量巨大的氢气球炸弹,这些飞行器能够升至30558.4米高度,以每小时120英里的速度向东飞行,48小时后可抵达美国华盛顿或俄勒冈州。

1944年9月25日,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直接指挥了一支施放特种联队,该联队部署在多个太平洋沿岸地区。他们开始于11月1日进行攻击,将包括15千克炸弹7500个和5千克燃烧弹30000个等多种武器投入战斗。一共发射了15000多枚此类特殊攻击工具,其中包括500枚于11月发射的、3500枚12月发射的,以及4500枚各自分别发射于1月和2月。

虽然“富号试验”的具体情况一直被保密,但历史记录显示,从1944年的11月到次年3月期间,一共有16000余颗这种特别设备被释放到太平洋上空。此外,由于这些未经预警而降落在美国本土的地面火箭引起森林火灾并伤害到了野生动物,使得美国方面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并严格控制有关事件信息的传播以避免引起恐慌。此举也反映出当时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侧面:尽管战事激烈,但双方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对方可能使用的手段以维护自己国内的情绪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