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郭乃岑(1896—1974),又名郭风琴,高邑县花园村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其学术造诣和教育理念深受当时的社会瞩目。在那一年,他不仅展现出了非凡的学识,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这种卓越的品质使他成为了后世所铭记的人物。
1931年,邢台十二中学以110元现大洋——一笔意外之财——聘请郭乃岑担任教师。然而,在面对两项选择时,他毅然放弃了这份优厚的薪水,不计较月薪只有30元的大酬劳,而是欣然接受了县教育局长职务。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的坚定与自信,也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情感。
郭乃岑在任职期间,他深入各个学校,常听教师讲课、辅导。他还举办乡村教师讲习班,请休假大学生来到农村,为提高教师们的文化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他从北京聘请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到县女子安全小学任教,从此,该校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培养出了五六名学生考入邢台中学继续攻读,他们中的一些甚至成为未来的知名学者和领导人。
“芦沟桥”事变之后,当日军侵占高邑时,郭乃岑没有屈服于敌人的压力。他辞去了教书工作,回家务农,以保持民族气节。当时生活物资被日军控制极严,但他决不向日伪政权寻求帮助,而是过着清贫而简单的生活。他写信规劝那些盲目弃家的知识分子回来参加工作,这种爱国精神和坚定的立场让后人敬佩无比。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有些知识分子由于对党政策缺乏理解而离开家乡,但郭乃岑并未跟随他们走。一方面,他鼓励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回到家乡;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直以来对国家忠诚至上的承诺。新中国成立后,郭乃岑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调往南岩中学任教。在那里,他继续传播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培养下一代打下坚实基础。
1974年病逝于故乡,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在他的生命旅途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