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26年的旱灾之下,汉族地主对瑶民的压迫达到顶点,他们不仅要粮食,还加租加税,这些苛捐杂税让瑶民生计难以为继。凤福山和他的同胞们决定采取行动,号召他们起来反抗。凤福山出身贫穷,但他有着坚定的意志,他组织起一支起义军,并利用一种名为“打蘸”的传统方式来宣传他们的理念。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成功地聚集了数千名支持者,并在桐木江、沙罗源和五龙庙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基地。

1933年2月20日,凤福山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五龙庙举行了一次大型的誓师大会。他高声宣布起义,并展示了一面带有“纛”字的大旗。这场起义迅速扩散到兴安、全州以及周边多个县区,最终汇聚了超过5万人的力量。这场运动以其激情和勇气震惊了当局,他们派遣桂林第七军与地方民团进行围剿,同时也受到内部分裂的影响,这场起义最终只持续了三个月就失败了。

尽管如此,凤福山并未放弃,他改变身份潜伏下来,为将来的战斗做准备。在解放后,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先后担任过灌阳县的人代会委员、桂林专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