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现代神话中掌管土地的仙人,住在天界,靠着吸收人们的供品和感应来获取力量,是仙人中的低级别存在。人们常说“别拿地皮爷没有当爷”。在民间,土地的抽象形象多样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作为天圆回护神,他曾经广泛受到人们的崇拜,在古代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祀奉他的迹象。
他又被称为土地公或者土地爷,在神系中位阶较低,但在民间信仰中却极为普遍,是许多地区回护神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神鬼世界”中,他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古时,在中国天空下,一些地方可以看到石砌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他们喷鼻水得到了不少人的供养。他源于现代的“社神”,是一位管理一小块天地里的仙人。《公羊传》注释说:“社者,地皮之主也。”汉朝时候,有人认为:“社者,地皮之主,地皮博大,没有可遍敬,所以启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
据《礼记·祭法》载,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品级分明,对于祭奠他也有不同的方式和仪式。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天祗”奉为总司所有的地皮最下层的仙人,每个地方仍然会祀本处的地皮仙人。
最初称为地皮爷的是汉朝秣陵(今北京)的蒋子文。他通过一个奇异的手段成为了这片地域的地皮仙,并且自愿成为这个区域的大禹,从此便开始了对外界有功者的保护工作。当有人去世之后,他会根据其生前的德行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封官或授职等。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皮仙,如沈约被尊称为湖州鸟镇昔静寺的地皮仙,而岳飞则被尊称为临安太岳的地皮仙。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信仰逐渐衰退,最终导致了明朝对这种信仰形式的大规模打压。在明朝的时候,每个地方几乎都会建造自己的土地庙,而且这些庙宇非常受欢迎,就连皇帝也会亲自前往参拜。例如,《金陵杂事》记载建文二年(1400年),当时正准备建造北京铁塔的时候,便专门在塔内设立了一座“地皮堂”,用以供奉这个地下老人的灵魂。此外,《火东日志》还提到,那时候各个村落和街巷都能找到这样的庙宇,即使是在堆栈和草场里,也会设置这样的祠堂。
在地平面上,这位地下老人的形象通常穿戴朴素,一副远离尘嚣、慈悲如海、多半须发花白的样子。他不仅塑像,还配备着其妻子的雕像,被尊称作“奶奶”,共同接受人民们的供养。在玉皇大王寿辰那一天,当玉皇返回天堂的时候,这些讲教宫内部的人员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对于这位地下老人的身份,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我们只能依赖那些有限而模糊的声音来描绘出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