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被砍头,这让朱元璋深感羞辱和愤怒。他威胁要发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回信。这封信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示了强硬立场。小小的日本为何敢杀死大明使者?这与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入侵。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仰慕之对象,但随着南宋灭亡、日本在抗击蒙古时建立起自我防御能力,对中国失去了崇拜之心。
虽然百年后汉人重建成功,但继任的明王朝在日本眼中已不再拥有正统地位。朱元璋轻视日本,并认为他们只是“无道”的国家。但是,从战略角度看,Japanese rulers坚定地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统。因此,大明与Japan之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不过,在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
追溯到历史底层,我们发现Japanese rulers基于以下原因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便实力还未达到能够战胜中国的地步。此外,他们相信大明皇帝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做出冒险,因为这样的行动超出了其能力范围。而且,他们也意识到如果能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真正的敌人,那么就可以避免战争爆发。
正如他们所料,大明皇帝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是仅仅是在口头上放话。不知他是否害怕了Japan神风,也许他选择韬光养晦,最终没有直接对付Japan。这一行为似乎显示了他的宽宏大量,但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情绪表达—我不打你,你也别惹我。大明时代,由于力量悬殊,大清国力显著超过小小岛国几筹,但从双方交锋气势上看已经呈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