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眼光看,皇帝未尝不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职业。然而,这种职业技术要求极高,实践环节尤为棘手。因此,皇帝的职业教育成为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尽管文化基础课程如四书五经由名家硕儒教授,但实际操作方面存在挑战,不可能让退休的皇帝短暂回归,以便预备役皇帝接受专业培训。于是,有些有远见卓识的皇帝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编写当皇帝的案例学习,从古代借鉴经验,掌握如何有效地行使这一职位。

明代宗朱祁钰即是如此,他编写了一本名为《历代君鉴》的教材。这部作品最初由探花林文等臣僚于景泰四年(1453年)开始筹备,并在宣德五年(1430年)得到明宣宗的大力支持。在完成后,它被授予了“教材”之称,而代宗自己则担任了审核和监督者的角色。此举虽然有些不寻常——活到老、学到老似乎更符合传统观念。不过,我们必须承认,这位代宗确实拥有特殊的地位。

朱祁钰曾是谦保卫北京时期的一员,他在英宗复辟前夕就已经准备好接过帝国大权。他虽未正式接受当上皇帝所需的职业教育,但却意外地成为了救火队员般紧急登场的人物,在英宗被俘后,他迅速继任并改元景泰。在成为天子仅仅四年之后,他下令编制了《历代君鉴》这本速成指南。这部作品深受他满意,也反映出他对大臣们进行提升和升迁,如左春坊左谕德兼修撰林文升官至左庶子兼侍讲。

《历代君鉴》一书内容宏富,每卷都详细记录了历朝历代重要人物的事迹。这部巨著虽然体积庞大,却通过精心策划和编辑快速完成,因为它主要是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摘录而成,比如宋仁宗的一段记载,就来自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个典范人物之前,都附上了“善可为法”的标签,这一表述源自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意味着这些正面的榜样可以作为模仿对象。而结尾部分,则引用史家的评价,对前辈领导人的事迹进行总结与分析。

综上,《历代君鉴》是一本旨在指导新一届皇帝行使职责、培养其政治智慧与道德修养的手册,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情境分析及决策建议,为那些追求卓越执政能力且渴望不断进步者提供了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