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史学探索:在元朝的历史长廊中追寻根源与方法
王夫之的史学著作以《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为代表,其研究法则注重整体性,旨在探究中国史的深层次。除了传统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方法外,王夫之还运用了移情、心理和心态学,以结合历史环境与人物意境的大量创新方法,这些都超越了传统史学研究。
明清交替所带来的历史教训,使得王夫之产生强烈危机感,他将治史目的定位为济世救国和经世致用。在完成《读通鉴论》的后期,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剖析时,他提出:“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他认为,“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论鉴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
这便是王夫之在追求“推本得失之原”并实现“获得救失”的过程。他认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因此,要找到“得失之原”,要理解为什么会有成功,也要明白失败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去改进和避免错误。这正是他的高级研究成果,也是他超越一般事实分析的一大特点。
在《读通鉴论·叙论末》,王夫 之总结了自己撰写史书的心路历程:“引而伸之,是以有言;浚而求之,是以有言;博而证之一,是以有言;协而一之一,是以有言。”这里的“道无方,而位物于有方”、“道无体,以成事之一体”,表明他试图按照一定规律将万象纳入系统化,并使每个事件或人物都符合某种整体观念。
通过这种方式,将各类事物看待作为一个统一体,便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可行的系统。王府 之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从宏观上审视微观现象,同时从不同时间段跨度内分析同类问题,为全面的理解提供了可能。
此外,他还注重采用归类法进行专门研究,如同类人群之间相互比较,或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评估相同的人物。此做法反映出他的整合性思考模式,即通过一种总揽一切的事理框架,将各种分散的事实联系起来,以达到全面了解和深刻洞察。
最后,在心理心态方面,他主张设身处地地成为古人的立场,与古人融为一体,用现代人的心灵去理解过去的人们的心灵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次检验我们的认识。这不仅是一种移情,更是一种跨越时代边界的情感共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并借此指导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