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锥与石蕴三同为清朝末年拔贡出身。戊戌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思想,建立时务学堂、南学会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和石蕴三都参与了这些革新的活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被罢官,而石蕴三等人则遭通缉。在避难山间的过程中,与樊锥相互支持幸免于难。
1900年,他们参加了汉口起义,但随后的追捕迫使他们逃到上海。得到了蔡锷的帮助,他们在1903年前往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先后进入弘文师范学校和法政大学学习,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以“苍石”之名表达反清的决心。
返回中国后,他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创办了湘学会,鼓励学生反抗清政府。在次年的长沙,他与其他人共同创办了邵阳中学堂,并担任教务长。此后,在禹之谟创建的唯一学堂(广益中学前身)兼职教授。但是,当禹之谟被捕时,他不得不再次逃往上海继续他的教育工作。
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失敗後,一位勇敢无畏的人物繼續奮鬥。他寫下挽聯:“魯仲連義不帝秦君不愛民民愛國;屈大夫魂游列楚生者如死死如生。”辛亥革命成功後,他受到黃興宋教仁李燮和等人的勸誘,被聘為湖南省長官辦公室顧問,但他拒絕了這個職位。
1915年袁世凯稱帝時期,他回到家乡并参与组织抵抗运动。他在1927年的《老學今詰》、《政談續》、《燕塵錄》等著作中表達了對古代典籍與現代政治的深刻理解。然而,在1938年的長沙火災中,大量珍貴文獻被毀壞,只有少部分存活下来。而在1949年的戰爭結束後,由於健康問題,這位學者終於得以安靜地生活,並成為湖南省政府顧問直至194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