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这些气球利用风力飞向苏联腹地,实施了远距离的偷袭行动。到了1943年,日本进一步利用这项技术对美国本土进行了偷袭,这标志着“飞象行动”正式展开。
为使这些气球能够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本质上需要具备两个关键条件:首先是气球必须拥有庞大的容积和足够的抗耐力;其次是进行精确的天气预报,以确认是否存在从亚同温层中穿越西风的可能性。在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和中央气象部门紧密合作下,他们成功研制出巨型气球炸弹。这类设备高达10米,直径5米,由经过辣椒根加强的糯米纸制成。它们依靠冬季风作为推动力,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期间发挥作用。此时,全日本以及东京、东西地区都被征用以获取辣椒根和鬼芋,每个单一的氢气球所需纸条数目达到6000张,用来制作出一个完美无缺的地毯状结构。
为了制造这批巨型氢气球,日本占据了东京都内的大型建筑物,如国技馆、日本剧场、东宝剧场等,并动员裱糊匠、女学生、女工以及妓女参与这一工作。数百万人投入到大规模生产中,最终制造出了大量巨大的氢气球炸弹。这种设计能够在海平面高度下产生300公斤升力的浮力,让它们能飘升至30558.4米(约10,000英尺)的高度,然后以120英里/小时(约193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东飞行,48小时后可以抵达华盛顿、俄勒冈或蒙大拿州。
1944年9月25日,日本最高统帅部命令组建专门执行此计划的特种联队,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直接指挥。他部署主力的联队于大津和勿来附近,以及其他联队分布在一宫、一宫、二宫、三宫四方沿岸地区。一旦命令发出,即从1944年11月初开始攻击持续至1945年3月结束。当第一波攻击开始时,一共投放了7500枚15千克炸弹、30,000枚5千克燃烧弹及7500枚12千克燃烧弹。这意味着总共1.5万多个特殊武器被送往目标区域。
从11月起连续施放500个以上次数,再次增加到3500个第三轮,又一次增加到了4500第四轮与第五轮最后阶段仅2000个。但这个“富号试验”项目一直被要求保密,不得对外界透露任何信息。而且所有活动均发生于黎明黄昏或夜晚时间进行,以避免引起注意。
官方统计显示,从1944年的11月1日半年的时间里,就已经超过16万多颗特殊武器被发射出去。在美国方面,也有证据表明当时很多这样的工具已经抵达并引起过森林火灾,对人类与动物造成伤害。此外,还担心这种秘密行动会激化国内外恐慌,更怕它会成为未来更广泛“飞象行动”的前奏,因此采取果断措施封锁所有关于此事的一切消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