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下和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看中他对学习的热情,就把他送进了学校。他在高中毕业后,父亲不幸去世,家境贫困,没有条件供他深造,只能回家当了一名中学老师。

1940年,他被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等多所高校录取,最终选择进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今华中科技大学)读书。在那里,他遇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

194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1945年底加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这是中国最著名的气象科研机构之一。在这里,他受到了赵九章教授的指导,并与竺可桢等科学巨匠合作,对中国季风进行了深入研究。

1954年,他出版了《海南岛气候》,这本书详细分析了海南岛的地理环境和植胶产胶问题,为解决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此外,还有关于黄河流域降水的问题,其工作成果也得到了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由禧的事业越来越蓬勃。他参与并领导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这个会议对国际大气电学委员会委员、高由禧个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他创办了学术刊物《高原气象》,并担任主编至1985年,再次担任顾问至2001年。这份事迹证明了他的贡献对全球大气科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在其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期间,高由禧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除海陆季风外,还存在全球性的季风系统,以及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作为全球大气变化敏感区、能汇区、启动区和扰动区。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天气与气候形成至关重要。

除了科研成就之外,高由禧也是一个杰出的组织者和人才培养者。他通过培养博士硕士生以及在所内培养骨干力量,使得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一员。而他的社会活动也同样丰富,从参加九三学社到甘肃省政协委员,都展现出他作为一位公民应该承担责任的心态。

1993年的甘肃省氣象學會第七届理事会上,被授予荣誉理事长职务,是对其终身奉献与卓越贡献的一种肯定。此外,由于其多方面贡献,也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其他诸多荣誉称号,如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二级科技进步奖等。